时间轴-《晋末长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再然后就是主角西巡,做战后安抚、分赃,这没几个月不可能结束,光来回走路都要两三个月,然后接见、许诺、封官,这段我就没细写,一笔带过,而是用张硕打寿春来代替,因为这是同时进行的另一件大事。

      如果换别的写法,恨不得定策后就出兵,然后抵达战场,大战一番,胜利结束,时间压缩得极短,整个事件过程细究下来,连行军的时间都不够。

      但有人觉得这样流畅啊,一两年才能完成的事我压缩到一两个月,是不是读得爽?

      如果有人问两个月行军都不够,准备、输送资粮还要几个月,怎么这么快?

      别问,问就是有时空传送术,可传送物资,也可传送兵员。

      但我不能这么写。

      我在写一个事件,脑子里就在拆解,这个过程要多场时间,那个过程要多长时间,其实本书的事件过程已经压缩过时间了,再压缩就不礼貌了。

      所以到最后,按时间轴写是难免的。

      但这样也是有坏处的,完整事件过程会被分割,即目标、铺垫、高潮、结尾没法一气呵成写完,爽点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
  而且多个事件相互穿插,按照时间轴推进,会略显凌乱,也显得比较流水账。

      就像当下在写的打淮南的剧情,显然已到结尾,接下来几个月就是对峙乃至各方扯皮,我抓紧这个时间空挡,尽可能用其他事件将其串起来,然后再回到淮南乃至建邺。

      而且我还见缝插针,写了多年来草原风貌的细微改变,这是主角几年前定下的决策的反馈,这很重要,不能不写。

      制定一个政策,不是穿越者一下令,马上就有结果的,这不可能。

      整个过程持续很久,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,而这种影响是细微改变的,几个月、一年内看不出太大变化,非得拉长到两三年、三五年才有一定变化,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,见缝插针,给个反馈,让读者看到主角政策的后续影响。

      我看到有些人写这种改革剧情,居然几个月、一年内就出了别人几十年才有的成果,不明觉厉。

      我是不会这么写的。

      还有人说主角买奴隶异想天开。

      魏晋、南北朝、隋唐可是草原酋豪大规模贩卖奴隶啊。

      即便后来北周废奴,实际上呢?

      到了唐代,还存在大规模的奴隶买卖行为,政策是政策,实际是实际。

      以至于半岛那边都遣使至长安,要求唐朝禁止买卖新罗婢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,市场不消费了,那么奴隶贩子就不会去抓人了。

      唐代山东沿海可是住着好几万新罗人,你以为他们都是商人或渔民吗?
    第(2/3)页